English

战斗着的“亮剑”

2000-02-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丁临一 我有话说

《亮剑》(都梁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堪称是新世纪第一部引人瞩目的军事题材长篇佳作,其突出成就有两点:一是成功地塑造了个性独特、血肉丰满的我军高级指挥员李云龙的典型形象;二是采取以人带史的笔法,融历史的反思于主人公的命运坎坷之中,从而大大拓展了作品的社会生活容量及历史反思的力度与深度。

读《亮剑》,我们首先不由自主地便会被主人公的传奇战斗生涯所深深吸引。李云龙毫无疑问是个战神般的角色,军魂式的人物。从作品开篇李云龙作为八路军的独立团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亮相,一个接一个的的恶仗、险仗便成为李云龙显露头角的最佳舞台。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作者从生活的真实出发,并未回避李云龙早期战斗生涯中的某些“出格”行为,比如:李云龙的爱将魏大勇被土匪杀害了,李云龙不由分说便率部血洗了已挂起白旗的匪巢黑云寨。因为此类的错误,李云龙战功累累也屡受处分,从团长当到了营长,又从营长当到了团长、师长、军长。也正因为有这些“出格”行为的映衬,李云龙这个人物身上生活的质感更强了,发展变化的性格脉络更清晰了。

作为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名革命军人,李云龙对于我们的军队有着一种本能的、同时也是本质的认识,即解放军永远是人民的子弟兵,永远要为人民的最高利益担起自己的战斗责任。但是,在战争年代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时如鱼得水的李云龙,建国后在共和国坎坷的历史进程中却屡屡为现实所困惑。如果说,李云龙身边的一些知识分子如老战友赵刚、老岳父田墨轩等人关于国家民主与法制方面缺陷的忧思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文化理论水平不算高的李云龙的话,那么,严酷的社会现实,特别是1960年的大饥馑及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则迫使李云龙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并选择了自己的行动。在大饥馑的年头,他默许了特种兵分队大量收留来自全国各地的挨饿的亲属,并违反“政策”拿出全部积蓄买了黑市粮送到特种兵分队;在“文革”中造反派武斗愈演愈烈,驻地城市面临毁灭危险的关头,李云龙断然命令部队出动,强行收缴造反派抢夺的军火弹药,制止了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最后,当“中央文革”诬蔑李云龙为“镇压造反派的刽子手”,派员百般折磨必欲置李云龙于死地时,李云龙勇敢地承担了责任,并拒绝了老战友的劝说与部属的营救,毅然选择了以死抗争来维护军人的良知和将军的尊严。

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李云龙叱咤风云、轰轰烈烈的战斗生涯,可谓撼人心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